全国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
2020年7月25日 农村经济2015年09期 李国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7 收藏
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变革的主题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迅速聚焦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领域,后期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农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解构正在发生,将成为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未来互联网将显著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同时,产业资本跨界进入农业互联网领域,启动农村扩张战略,布局农产品电商、农村消费品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后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 要: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农业产业变革的主题从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迅速聚焦到农业信息化和互联网领域,后期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农村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解构正在发生,将成为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性手段。未来互联网将显著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同时,产业资本跨界进入农业互联网领域,启动农村扩张战略,布局农产品电商、农村消费品电商以及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后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政府大力提倡 “互联网+”概念,“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力量;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给经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深刻改变,融入农业、交通、能源、医疗和教育等行业;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变化及升级,消费互联网也在向产业互联网迁徙演进。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产业亟需告别以往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搭上与现代技术结合的高速列车。

随着产业互联网迎来黄金时代,互联网思维也逐渐渗透入农业产业各个领域。农业产业与 “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就成为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备法宝。农业信息化引导的农业互联网、农资电商和农村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能显著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率,促进农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成为拓展农业下游消费,更新销售渠道,打通资金链、物流链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普及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及智能移动终端以及近期阿里研究院有关 “新农人”的报告、半成品生鲜电商 “青年菜君”和土流网的融资、柳桃推广项目的轰动以及联想控股战略投资云农场的事件,也充分反映了产业资本对农业产业互联网化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关注和热情。

移动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关注及切入,国家政策的倾斜支持,显示出互联网时代农业产业即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农业产业新一轮改革浪潮即将来临。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基础

外部环境变化与内生优势是推动产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在农业经济亟待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与农业规模化提升是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基础。

1.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提高,现代农业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持

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亟需解决的粮食安全问题使得农村土地集约化生产成为趋势。截至2014年末的统计,我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伴随后续土地流转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阶段,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必然提速,而一旦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趋势,势必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传统小农生产相比,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大批量采购农资产品,需要引进信息化管理,这些都会刺激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2.政策助力“互联网+”农业发展

2015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粮食安全方面,会议强调 “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强调 “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偏低的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养殖、种植效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 (互联网农业)”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困局的两大新方向之一。〔1〕

2015年3月16日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总社、国家邮政局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交运发[2015]25号)。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意见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公共取送点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应用水平,降低物流成本。〔2〕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扫清了“互联网+农业”推行过程中最难的物流制约因素,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3.“新农人”涌入带动互联网+农业向纵深发展

2015年是 “新农人” 的概念元 年。 所谓新农人,从狭义的概念上讲,是指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的人,其核心是 “农业+互联网”。广义的新农人,指的是具备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人,其核心是 “三农+互联网”。这里指的服务,不仅包含生产经营相关服务,还包括监管服务、研究服务等。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初我国 “新农人”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宽阔思维、创新思路以及管理能力,兼具互联网意识,愿意回到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投身 “三农”服务。“新农人”的涌入将大幅改善农村市场的人才层次,并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效应,进而逐步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互联网化的发展。

4.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具备了互联网化的技术条件

(1)农村基础信息设备基本具备。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纤宽带到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展开,移动网(3G以上的宽带互联网)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年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3〕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农业互联网发展所需的资源和传播渠道都已具备。

(2)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新兴技术开始深入应用。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情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必须看到的是农业绝不是传统认知中的技术荒漠。事实上,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和遥感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其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这也是我国电信运营史上重要的战略转折点,移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网民数量的提升,根据CNNIC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全部网民数量的28.6%,较2013年底增加了188万人。在各类上网终端中,2014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这意味这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手机逐渐成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平台。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进一步增加都为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互联网带来农业产业链各领域的经营模式变革

农业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大规模分散的用户、交易环节较长,交易成本高、交易可持续性强等特征,因此,被互联网改造的潜力巨大。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在农村渗透率持续提高,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土地改革的规模化,新农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逐步形成,都标示着农业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正对农业产业链进行全面的解构与重塑,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信息中介服务、土地流转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巨头及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农业企业从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积极布局,尝试利用互联网探索各种全新的农业产业的商业模式。



图1 “互联网+”背景下全新农业产业链

如 (图1)所示,在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链将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为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数万亿的市场提供更大的整合空间:一是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商将拥有大数据分析的能力,用于构建指导农业产业生产与服务体系;二是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平台将逐渐替代传统农用物资销售体系;三是在产品流通领域,农产品电子商务也将替代原有的渠道,形成新型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四是在农产品需求端,消费者与工业企业能够根据特定的偏好实现远程定制,实现订单农业生产;五是在农村市场提供互联网类金融服务;六是综合性服务的需求将引导产业链上的各类经营主体相互整合,并形成统一的平台运营商,提供综合平台服务的同时各种涉农企业也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4〕

1.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地流转加速,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之路。新型集约化经营主体随之增加,对农业资物产品供应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国农业物资市场容量巨大,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规模就超万亿元。近几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 “下乡”,抢占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业态,激发农村电子商务活力,客观上有助于农业物资电子商务发展。顺应大势,传统农业物资企业 “生产-经销商-种植户”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新的经营模式将通过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多元化的农业物资供应、更优秀的技术服务,嫁接越来越成熟的 农业信息化系统,完成中国农业物资生产商向农业物资服务平台运营商的转型。〔5〕一体化农业物资电商将成为未来农业物资销售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拥有足够大的流量导入及粘性保障的农业物资平台将会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图2 农业物资互联网平台运营商经营模式

但就现有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物资电商的发展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现在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主要有第三方网络销售平台 (B2C)模式、第三方农资信息资讯平台 (B2B2C)模式、农资企业自营 (B2C)模式、农资企业自营 (B2B)模式等。此外,根据国外农业互联网发展的成功经验,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物资龙头企业大多从事多种农业物资产品销售,具备较强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所以我国农业物资企业也有望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逐渐向专业化、扁平化、一体化发展,综合农资电商,类金融服务,线上线下 (O2O)农化服务等将是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物资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物联网为载体的农业服务企业蓬勃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轮信息革命,农业物联网构建了信息化生产的基本要素,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而农业物联网则是通过传感设备获取农作物信息,在各类网络传输的基础上,经中央系统处理后进行远程作业,信息化感知-网络传输-决策支持-远程控制是农业物联网的4个基本链条。农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劳动力耕作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手段实现高效生产,而以构建人与物全面深度互联的农业物联网则成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要素。从广义上理解,一切农业信息化的表现形式都属于农业物联网的范畴,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的灵魂。纵观全国最新的应用状况,农业物联网主要在4个领域发挥功效(见图3)。



图3 农业物联网平台

3.农产品销售从农贸市场向电子商务转型

(1)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流通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有生产者主导、零售商主导、批发市场主导、龙头企业主导等4种类型。 这4种流通渠 道的结构 呈现出明 显的“结构不对称性”和 “权力不平衡性”的特征。〔6〕主要表现为农户和零售终端规模小,中间流通环节纷杂,流通效率低下;同时农产品流通的渠道权利严重向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批发商,甚至大型零售商倾斜,中小型农业生产者没有话语权,消费者更是被动参与,利益均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产品特殊属性与工业化流通体系之间的不协调。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的到来,带来新基础设施、新要素、新组织分工的建立,为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能。〔7〕

(2)在社会资本的带动下,近年来农村电商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已经有超过3万家涉农电子商务平台 (涉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电子商务),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达3000家。自2014年以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纷纷启动开发农村战略,农产品电商和农村消费品电商领域就成为其主要切入点。这些电商企业开发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以菜管家、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沱沱工社等为代表的垂直生鲜电子商务平台,这类平台一般拥有线下生产、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二是以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综合型电商为代表的 “跨界”平台。根据阿里研究院发 布的 《阿里农产 品电子商 务白皮书(2014)》显示,至2014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76.21万个, 平台完成 农产品销 售483.02亿元,较2013年增长69.83%,其中主营国内网络批发业务的1688平台农产品销售同比增长了301.78%。互联网企业跨界 进入农村 互联网领 域,表明新兴的产业资本对农村市场的看好。

农业互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完成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并提升规模效应;建立可追溯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供应链上的融资问题,交易信息的积累可以帮助资金的供给方进行风险定价,物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为产业链上的融资降低违约风险。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目前存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电商接入能力弱、货源组织难、物流成本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等制约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涉农电商有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4.互联网技术催发农业金融新模式

截至2014年末,我国涉农贷款 (本外币)余额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28.1%,同比增长1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农村 (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19.4万亿元, 占各项贷 款余额比 重的23.2%,同比增长12.4%,2011-2014年三个年度上述两项指标的复合增长率也在12~16%之间。然而,面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 “新趋势”和 “新常态”,上述资金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金融服务需求。另外,由于经济不发达,农业从业者的收支极度不稳定,再加上传统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上的缺失,影响了金融机构投身农业金融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农业从业者获得金融资金及服务的机会,导致农业从业者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甚至在很多地方仍以亲朋借贷和高利贷为主。因此,以往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亟需扩大、创新。

随着土地抵押权能的实现 (包括宅基地、农地经营权),有效解决了农业企业融资中抵押物稀缺的问题。而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则是风险控制,包括主观风险 (征信困难)以及客观风险(天气、疫病等)。〔8〕对于征信难这一问题,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也可以提供效率比较高的解决方案。其中发展最快的大数据征信是利用社交网络、电商网站、网贷平台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化数据,更好地搜集、分析海量、分散的客户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使用,可以对个人的信用情况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而云计算则支持征信机构或个人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各种应用服务,却无需负担高昂的数据库开发、运营维护、管理和服务成本。目前,已有一些企业通过大数据以及农村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建设,获取农业从业者的资金实力、信用评估等关键信息作为其贷款的信用依据,起到了实际上的征信效果,实现了低风险精准信用贷款的投放。

基于以上原因,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农村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将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将在以下几方面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9〕

(1)制约涉农金融发展的难题之一:由于缺乏信用记录,征信难,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对此,大数据征信、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以上市公司大北农打造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和资信平台为例;该公司对外推出的智慧大北农服务体系,以智农通 (APP)/智农网 (网站)为核心,包括猪管 网、智农商城 (农资及生 猪电商平台)、农信网 (农村金融服务)3大模块,结合已有的内部OA系统,以互联网手段改造传统养殖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饲料销售模式,为农民、养殖户提供类金融服务,同时可以清晰了解养殖户的资金情况和历史金融诚信,甄别有效的信贷客户,逐步建立了农业从业者的资信体系。

(2)制约涉农金融发展的第二个问题:单笔借款金额小而分散,成本高,难管理。对此,可参见电商平台-京东的解决方案,京东以赊销的方式为农民提供资金,复制格莱珉1的商业模式,构建一个基层的社会化微型结构,以使电商平台、投融资渠道下沉。线下布局村民代理人,负责商品配送、收款、赊销、贷款回收等业等。这些举措 的实施,初步提供了解决制约农业金融发展的第二个难题的途径。

(3)对于制约涉农金融发展的第三大难题:无担保、缺乏抵押物,纯靠信用。宜信网的 “古雨战略”通过携手农村合作 社,提供生产 技术等支 持,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同时深入了解农户,积累信用数据,通过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拓展支付、保险、租赁等业务等方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10〕

四、结语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经营模式和融资方式将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互联网+”对农业产业链的重构就是通过信息流打通各个环节,从农业物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物资供应;通过互联网云服务、精确农业的建立、大数据分析等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提升问题、农业规模化难以推进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产品价值实现问题等的改造;从 “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五个角度全面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融通着整个产业链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整个产业链 “共生、共赢、互利”,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极度开放和对称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互联网生态圈建立者,逐渐向专业化、扁平化、一体化发展,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在生态圈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业的每个过程,包括了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从而使综合农业物资电商、类金融服务、线上线下农化服务一体化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李国英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就业重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编号:12BJY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农村经济2015年09期


市场合作  联系方式
渝ICP备17015888号-1
公安备案号 50010602501709